钳工房的“领路人”

大唐渭河热电厂
2021-01-20
郭炜

    “嚓嚓……嚓嚓……嚓嚓……”钢锯与工件之间的磨擦、碰撞,如绕指柔一般,并不刺耳反倒锵劲有力。追寻着声音,径直走到了渭河热电厂检修公司钳工房门前。心中不免窃喜,这样可以不惊扰任何人,妥妥地一睹钳工选手们的集训。

    钳工选手们一一迈开弓字步,拉起钢手锯,有一番大干一场的气魄;低下头、弯下腰,蹭起小锉刀,如同精细雕刻一件工艺品;时而下蹲凝视,时而附身观察……钳工房的角落内,一个女孩子坚毅的背影,着实有些吸引人注意。

    正当我看得入神,此次钳工集训的负责人——拥有丰富钳工经验的老师傅袁宪伟发现了我。打开话匣子,眼前的袁师不太善于言表,一件被侵进汗水无数、已经模糊到看不清底色的大唐工服外套却又胜过千言万语。

    有时候,一件事,喜欢了,就是一辈子。

    “钳工是个精细活,唯有耐得住寂寞,才能实现技术的升华。”这是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袁师认真起来的那股子倔劲与钳工领域他的大拿地位,渭河热电厂内不人不知无人不晓。

    集训开始,进入“钳工房”的小聂和小刘,迅速找准方向和目标,以“勤学苦练”不断自勉和激励。在袁师毫无保留的教导下,两人的实操水平突飞猛进, 为了练习钳工基本技能,他们不知用坏了多少锉刀,用了多少锯条。从锉一个平面开始,手的姿势应试怎样,力要怎么用,袁师手把手耐心的教学。

    “袁师,你快看看这个工件我有没有进步,哪里还需要加强!”已近初冬,钳工房外瑟瑟寒风,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子,小刘兴奋的叫住了袁师。

    “钳工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锯割的角度,差一度也不行。其次要注意的就是锉削力度,多一下可能会出现缝隙,少一下可能会结合不起来!”虽然语气中似乎还是不满意,但从袁师的眼中,一丝欣慰满意的笑容逐渐浮现了出来。

    刘鑫2018年来到渭河热电厂,身材娇小的她站在“硬汉”风格的钳工台旁看起来有些违和感,初次进行钳工集训,在这方面确还是个“生瓜蛋子”,她个子不高,但眼中总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气势。袁师特地为她找了一块大木板踩在脚下,在钳工房中,袁师不仅是老师,更像一位周到体贴的父亲。

    在袁师毫无保留的教导下,她实操水平突飞猛进,为了练习钳工基本技能,不知用坏了多少锉刀,用了多少锯条。从锉一个平面开始,手的姿势应试怎样,力要怎么用,袁师手把手耐心的教学。

    “袁师,已经8点了,你回家吧,我在这里陪他们练”。孙恒在背后叫住袁师,袁师摇摇头,“小毛和小聂的工件还没有做完,最后我在给他们讲一些理论知识,你先回吧”。说完,袁师扭头去翻书。桌子上摆放着几十本关于钳工理论知识的书籍,一旁还有几大本学习笔记,随意翻开一本钳工理论书籍,都能看到袁师在书上做的笔记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,学习笔记每一行都写得密密麻麻,每一个问题下面,都有他提出的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。

    很快,小聂和小刘熟练掌握了划线、锉削、锯割、钻孔等钳工基本技能。工件加工难度越大,就越能勾起他们的兴趣。亲手做出一件件精致的工件,他们乐此不疲。

    凌晨三点的渭河热电厂宿舍楼里,有一盏灯陪伴着夜晚的繁星始终长明。每天晚上看书学习到凌晨3点,早上8点起来训练。一天一个工件,从七个小时五个小时,到四个小时完成,她总是比别人要多练习一点。“每天最少要用掉10根锯条,袁师和孙恒到处给我找锯条。”汗水没有白流,刘鑫在集训中成绩稳定,一直保持领先水平。

   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
    集训的时间过得飞快,眨眼间到了比赛的日子。室外,大雪纷飞;室内,热情似火。

    半年的集训,不仅仅是翘首企盼,更是精雕细磨,磨砺自我,是一次又一次击败困难,是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。

    审图、划线、操作,一丝不苟,或锯、或钻、或锉、或锤,各道工序环环相扣,比赛气氛紧张而激烈。面对需要精确到比头发丝还细的尺寸、形位公差、表面光滑度,小聂与小刘丝毫没有慌乱,特殊工具自己亲手打造,繁杂的步骤,考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技能,同时考量耐心和细心,容不得丝毫差错。

  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。在装配工件的过程中,他们沉着冷静,显示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实践能力,把看似单调简单的钳工活儿诠释得流畅自如。

    “聂凡淳,理论成绩84.1分,总成绩第二名;刘鑫,理论成绩95.5分,全场第一高分,总成绩排名第三。”颁奖现场,面对台上这个羞涩的小姑娘,大家不乏好奇与敬佩。

    “你是怎么做到的?”站在他身旁的选手不禁问出了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。

    听到成绩的小刘眼中泛起了一丝泪光,她没有说话,回头寻找着袁师的身影,大家寻着目光一同望去,在颁奖现场的角落里,有一个慈祥的面孔,面带微笑欣慰地注视着她。